畲族舞蹈服装定做-畲族舞蹈服饰
畲族舞蹈的两大基本步伐分别是
畲族舞蹈的两大基本步伐分别是“悠荡步”和“座蹲步”。关于畲族舞蹈的相关知识点如下:
1、悠荡步一脚稍屈,一脚勾小腿至前并加以双手自然向前摆,是根据赶走鸟兽的动作形成的;“座蹲步”一脚踮地,双膝向下颤动,富有弹性,既沉稳又健美,这与“山哈”们居山生活中挑担登山或扛木头的姿态完全一致。
2、此外,畲族舞蹈中手臂动作、身体动作、快步、慢步等也是常见的步伐。如需了解更多关于畲族舞蹈步伐的信息,建议咨询畲族舞蹈艺术家或查阅相关文献资料。
关于悠荡步、座蹲步的区别如下:
1、首先,从动作形态上看,悠荡步是一种轻盈、流畅的步伐,要求行走时步子小而轻,动作柔和,给人一种悠扬、飘逸的感觉。这种步伐通常与畲族舞蹈中的柔美、优雅、抒情的部分相结合,展现出畲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艺术魅力。
2、而座蹲步则是一种较为沉稳、有力的步伐,要求行走时步子较大,落地较重,动作刚毅有力,给人一种坚定、有力的感觉。这种步伐通常与畲族舞蹈中的豪放、刚毅、热烈的部分相结合,展现出畲族文化的勇敢、拼搏的精神和民族自豪感。
3、从节奏感上看,悠荡步的节奏较慢,步伐轻盈,富有弹性,给人一种轻松、自在的感觉。而座蹲步的节奏较快,步伐有力,落地重,给人一种强劲、有力的感觉。这两种步伐在节奏上的差异也反映了畲族舞蹈中柔美与豪放、细腻与粗犷的对比,使舞蹈更具有层次感和动态美。
4、从文化内涵上看,悠荡步和座蹲步也代表了畲族文化的不同方面。悠荡步所表现出的柔美、优雅、抒情部分代表了畲族文化的艺术性和文化底蕴,而座蹲步所表现出的豪放、刚毅、热烈部分则代表了畲族文化的勇敢、拼搏和团结的精神。
畲族的服装,节日,民居
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,散居在我国东南部福建、浙江、江西、广东、安徽省境内,其中90%以上居住在福建、浙江广大山区。
每逢农历三月初三,畲族都过“乌饭节”。节日那天,畲族家家户户蒸“乌米饭”,阖家共餐,办歌会山歌盘答,通宵达旦,沉醉在一片欢乐、淳朴的乡情之中。
畲族关于“三月三”的来历有多种的传说。其一,“三月三”为米谷生日,畲民要给米谷穿上衣服,故涂上一层颜色,祈祝丰年。其二,三月三虫蚁大作,畲民吃了乌饭,上山下地不怕虫蚁。其三,古时畲民与敌兵交战时,敌人常来抢米饭,畲民故意将米饭染黑,敌人怕中毒,不敢问津,畲民便安稳吃饭,有了气力,打败敌兵。其四,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被关在牢房,他一顿能吃一斗米,母亲送来的饭却都被狱卒抢去,雷万兴想法让母亲将米饭染黑,从此,狱卒再也不动乌饭。以后,雷万兴越狱,于农历三月初三战沙场,族人每年以乌饭悼念他。其五,畲族英雄雷万兴率领畲军抗击官兵,他们被围困在大山里,粮食断绝,以乌稔果充饥,为畲军度过春荒,并取得反围剿的胜利。雷万兴回军营吃尽鱼肉酒菜都感乏味,时值三月初三,他想吃乌稔果,就吩咐兵卒出营采撷。可是,这时乌稔尚未开花,那些兵卒只好采些乌稔叶子回来,有人出个主意,将乌稔叶和糯米一起炊煮,结果糯米饭呈现乌黑色,而且味道特佳,雷万兴吃了食欲大振,于是下令大量制作乌饭,以纪念抗敌胜利。从而衍成风俗,世代相袭。
乌米饭是畲民从山地里采来野生乌稔树的嫩叶,置于石臼中捣烂后用布包好放入锅中浸熬,然后捞出布包将白花花的糯米倒入乌黑的汤汁里烧煮成了饭。乌米饭乌得名副其实,吃起来就连碗筷也被染粘成乌黑色。不过它的味道相当不错,吃一口清香糯柔,细腻惬意,别有情趣。倘若将乌饭贮藏在阴凉通风处,则数日不馊。食用时,以猪油热炒,更是香软可口,堪称畲家上等美食。如果加上山间野味、香菇、木耳等炒一炒,那味道就更美妙了。
顺昌是我省畲族人口分布的较多的地方,很多山里人平时忙于劳作,四季没有闲时,唯“三月三”是他们交友,购物,情人相见的日子。
“三月三”最令来客兴奋的,还是人群中丰富多彩的服饰。这一天,山里人都穿上畲民族最漂亮的服装,在外人面前亮相。最引人注目的是畲家姑娘们的装扮,平时压在箱底的银项圈,银手镯、银耳环、银头簪、银梳子今天都穿戴出来,这些银饰在阳光下闪闪发光。衣服也是绣有各式各样图案的精工绣品,有的特意穿上了她们的嫁衣。“三月三”俨然成为她们比银饰,比绣工的隆重节日。
畲族姑娘小伙要表演古朴欢快的舞蹈。对歌时男女分别三五成群结队,双方选定后即开始对歌,歌词多为情歌,但由浅入深,所涉极其广泛,在“谈情说爱”的一问一答中歌唱现实生活、历史传说等等。其歌词旧时多为即兴编唱的,如今也有利用传承歌词的。曲调单一重复,却能婉转悠扬。这种对歌,传统上往往从傍晚开始,直到天亮,也有昼夜连续歌唱的。规模壮观,以人如海、歌如潮形容,真是一点不假。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采集网络资源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本站删除。